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林恩源教授2019年應邀至中國大陸徐州仁慈醫院坐診

 



2019年應邀至徐州仁慈醫院坐診

詳見報導連結:http://www.xzrcyy.com/a/2891.html

台灣脊柱微創專家林恩源教授將來仁慈坐診,進行手術指導!林教授專注於各種頸、腰椎疾病引起的頸肩腰腿痛的診治,擅長顯微鏡下各種微創頸腰椎手術,您或家人有這方面的病痛,請撥打電話87328999預約或直接來仁慈三樓脊柱專家門診,獲得台灣脊柱微創專家的診療。

林恩源教授是台北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現就職於台灣台安醫院,美國HJY-YESS鴻建裕-楊氏集團主任醫師。曾就職於台灣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

林教授專注於各種頸、腰椎疾病引起的頸肩腰腿痛的診治,擅長顯微鏡下各種微創頸腰椎手術:包括顯微頸椎前路融合手術、顯微頸椎前路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顯微頸椎後路手術、顯微腰椎間盤髓核摘除手術、顯微微創經皮腰椎融合手術、骨質疏松性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後縱韌帶骨化症和黃韌帶骨化症的手術治療;尤其精通頸椎病的診斷和顯微手術治療。

台安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林恩源醫師:腦瘤、坐骨神經痛、下背痛、手汗症、腦中風、腦出血、頑固性疼痛


台安醫院醫師介紹網頁:
https://www.tahsda.org.tw/doctors/doctorcard.php?doctorid=641

掛號網頁、林恩源醫師門診時間及掛號:
https://www.tahsda.org.tw/Register/add_dr.php?doc=641


台安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 林恩源醫師

腦、脊髓神經外科、ENYUAN LIN、醫師代碼:641

門診

腦、脊髓神經外科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國防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現任:
臺安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曾任: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總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神經外科主任
苑裡李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病房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

專長

腦瘤
頭部外傷、腦血管疾病(腦中風及腦出血)、水腦症
下背痛、頸肩痛、腰椎坐骨神經痛、頸腰椎椎間盤突出及狹窄症、脊椎腫瘤
脊椎微創手術
高頻熱凝療法
週邊神經疾病、腕隧道症候群
頑固性疼痛
脊椎外傷及骨折

其他

臺灣神經外科醫學會會員
臺灣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會員
臺灣神經腫瘤及顱底外科醫學會會員
臺灣疼痛醫學會會員
臺灣功能性神經外科及立體定位放射術學會會員
臺灣外科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高級心臟救命術聯委會之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指導教師
高級神經急救術(ANLS)合格
高級創傷救命術(ATLS)合格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手汗症治療(北醫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恩源)歡迎轉載

引用自蘋果日報報導,連結為: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3/35337144/

【沈能元╱台北報導】

有讀者到臉書《蘋果生活八爪魚》留言詢問,雙手常流手汗,即使不緊張或在冷氣房時,也會流汗,須隨時帶著手帕擦汗,想知如何改善。醫師表示,應是罹患手汗症,因交感神經傳導過度活化,造成手汗過多,有手術、注射肉毒桿菌等治療方式,但恐有併發症,應先諮詢專科醫師,再決定療法。


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建民說,手汗症患者可能雙手無時無刻都在流汗,可以手術破壞支配手掌流汗的交感神經,緩解手汗症狀。

術前應充分溝通

但陳建民提醒,術後恐出現代償性流汗,雖手不出汗,但胸部、背部、臉部、臀部等,恐出現多汗症狀。術前應與醫師溝通,以免解決手汗,卻出現其他部位多汗;若手汗可用手帕擦拭解決,建議不以手術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恩源說,有許多患者選擇注射肉毒桿菌,降低交感神經傳導活化,約需自費1萬至2萬元,效果維持3至6個月。醫師會視患者需求,選擇不同治療方式,但若無迫切需求,仍建議不要治療。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疼痛治療之新選擇-高頻熱凝療法(北醫神經外科林恩源醫師)歡迎自由轉載

本文作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 林恩源醫師◎

<歡迎轉載給下背痛的長輩、親朋好友,尤其是久坐的上班族朋友>

下背痛一直是門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據統計,國人約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而超過四十五歲之下背痛患者,有40%是起因於脊椎小面關節發炎,現在有一新的治療科技,可以利用高頻電波對組織的熱效應,以最小侵入式的治療方式,將發炎關節的支配神經阻斷,達到止痛的目的,來避免長期吃藥所引起的副作用,為下背痛患者提供安全又有效的新選擇。


高頻熱凝療法的適應症

1.頸、胸、腰椎小面關節症候群之疼痛及背痛患者治療
2.頸、胸、腰椎間盤引起之背痛
3.其他部位之慢性疼痛,如皰疹性神經炎、三叉神經痛、五十肩、足底肌膜炎、幻肢痛、糖尿病足神經痛及其他頑固難治性疼痛

高頻熱凝療法治療步驟(以下背痛為例)

1.病患俯臥
2.局部麻醉後,以插針在X光機下定位置入定點
3.刺激感覺及運動神經,確認位置無誤後,接上儀器
4.以攝氏80度,90秒的高頻熱療法進行神經阻斷,或以脈衝式電波,以恆溫42度治療2分鐘,將神經電暈。整個手術過程在30分鐘內可完成


高頻熱凝療法的四大特點

1.不需開刀,只有針孔,沒有刀口
2.局部麻醉,不需住院,復原迅速
3.效果顯著,副作用低,可避免長期吃藥之副作用
4.手術成功率高,但半年至一年半後可能復發,可再度接受治療


門診資訊連結:http://www.tmuh.org.tw/tmuh_web/NS/NS_introduction_En_Yuan_Lin.php

健保給付(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執行)
請洽神經外科門診林恩源醫師
門診時間:每週三、五(上午),四(下午晚間)(9A診間)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林恩源談椎間盤疾患(歡迎轉貼分享)



林恩源醫師談椎間盤疾病,歡迎轉貼給更多病患分享
        椎間盤疾患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問題,許多人由於不了解,甚至誤解,導致生活‘工作‘學業都受到影響。其實椎間盤疾患並不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病症,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椎間盤疾患診治及進展又更上一層樓
        要了解椎間盤疾患就要先了解椎間盤的解剖構。脊椎是由七節頸椎、十二節胸椎、五節腰椎、薦椎及尾椎所組合而成。每兩節脊椎骨之間所在就是椎間盤。椎間盤又是由外環的纖維及核心的膠質所構成的。平時椎間盤和脊椎骨一同來保護脊椎神經,椎間盤的作用就是提供脊椎骨的緩衝,同時也讓脊椎骨有著適當的活動。 若脊椎受到外力這包括姿勢不良,反覆創傷,運動傷害等,使核心的膠質質變,甚至形變而擠壓到脊椎神經。這個擠壓會迫使外環的纖維質生形變。這整個過程結果就是椎間盤疾患。任何的椎間盤都可能會發生疾患,由於重力及人體構造之緣故,腰椎及薦椎之間最容易發生。
       椎間盤疾患好發於搬重物時,尤其是姿勢不良的狀態下,更容易發生。而且往往是一瞬造成的。一旦發生椎間盤疾患甚至凸出,會有明顯的下背痛,甚至生下肢酸、麻、痛以及無力的症狀。更嚴重的情況甚至會造成大小便困難。 在門診的身體有一項叫做直腿舉腿測試。這個測試就是讓患者平躺,身體放鬆。檢者再直直地舉起其中一腿,如果生下背痛或者是疼痛延伸到下肢,就可初步診斷為椎間盤疾患或凸出。另外舉起的角度越小,就表示椎間盤疾患或凸出的程度越嚴重。腰椎椎間盤疾患或凸出最常發生的位置是在第四、五腰椎之間以及第五腰椎、第一薦椎之間,大約占了腰椎椎間盤疾患百分之十以上的病例。類的腰椎椎間盤疾患凸出所造成的症狀主要影響小腿及足部。
        一般 X 光是無法診斷椎間盤疾患及凸出,如果要得到正確診斷就需要做脊椎攝影、電腦斷層或者是核磁共振。其中以核磁共振最為準確核磁共振除了能正確診斷椎間盤疾患及凸出,還能了解傷病程度。
        接著要談的是腰椎椎間盤疾患的治療。治療的方法完全是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從臨床上的症狀及神經電生理學的資料以及核磁共振的影像等客觀證據做全盤的判讀瞭解,再予適當的治療。至於治療的方法有那些呢?休息、藥、復健和手術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腰椎椎間盤疾患處理。在治療的方法中有一項是手術,這會讓人誤解為椎間盤疾患及凸出都需要手術,其實不然。腰椎椎間盤凸出的病患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需要手術,只要做到充分的休息,適時的吃藥和合理的復健,大多可以使椎間盤疾患的症狀緩解。

               腰椎椎間盤疾患是下背痛病患常見疾病。如果遇到了對不要忌諱求醫,畢竟需要手術是少數。正確診斷並予適度的治療才是上策。

神經外科名醫林恩源醫師讓病患家屬稱讚推薦

引用自wawayu心情天國部落格,連結為:

自從我最親愛的奶奶生病後,似乎每天都必須跑醫院去看看她的狀況,原先對醫院的服務品質和態度真的只能說是一肚子的火!

昨天比較早到醫院,頭一次看到這位新來的住院醫師,這位醫生已經來到這偏僻的二等醫療小島快二個月了吧!我一直沒有機會去遇到這位醫生,昨天無意見看到這位醫生,真的讓我感觸良多,這位醫生可能是我這快半年來看到最儘責任的醫師,一直以來都是聽我們家的妹妹說,醫生他是每一天不論是多忙多累多晚,都會抽空到病房看病患的狀況,態度也很親切,有問必答,有問題馬上幫你處理!原先我也只是聽聽就算了,也沒想那麼多~

昨天一到醫院,踏進奶奶的病房,我看到了一幕有趣的畫面,我們家奶奶的主治醫師﹝林思源﹞先生,正在對一群護士進行臨床的精神訓示,我看了一下手錶,快六點了,心想這位醫師真的好認真哦!一般這個時間是吃飯時間了,不要說是醫生,就連護士都可能很難找得到人,護理站通常只會剩下一位替代役的或是工讀生,很少會看到一群護士,真的很難看到這種畫面。

我大概在門口站了快十分鐘,林醫師講的話真的每一句都講到我們家屬的心坎裡!

林醫師說:「家屬把病患交到我們手裏,是希望得到更完善的照顧和醫療品質,病患把自己的生命交到我們手中,是希望能儘速健復,恢復健康的身體,我們所要做的工作是怎麼把我們的品質提昇,技術發揮,讓家屬和病患在我們細心的照顧和親切的態度下,得到安心和安全的感覺,不是來看我們的臉色!

一個病患有沒有機會復原,是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再治療他,治療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時時要注意病患的狀況,不能輕忽每一個小細節,醫療的態度很重要。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人,你們會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自己的家人,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照料自己的家人,我想不用說,一定是更用心吧!相對的家屬也希望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看待他們家的病患……!」

聽完這段話,我真的好感動,覺得這家醫院有這位醫生,真的有救了,很久以前我也曾在這家醫院遇到一位跟林醫師一樣很有責任、很大醫德的醫生,很可惜,他只來了一年多就又被調回台北去了,那位醫生是我覺得最儘職的醫生,後來將近快三年的時間,沒有再遇到好醫生了,我都說這家醫院的醫師是公務人員心態,上班打卡,下班休息,其他的事是你家的事,有什麼問題等我放完假再說,能等你就慢慢等吧!當你遇到這種心態的醫師時,你心情會好到那去呢?從奶奶生病以來,進出加護病房,我看到的是每位家屬從加護病房內出來就是看著加護病房門口那張「醫療申訴專線」用行動電話打去申訴心中的不滿,但是應該是百分之百沒有用啦!我流過淚,哭喊過:「澎湖是一個很美很純樸很適合住人的地方,為什麼卻必須享受這種最劣等的醫療品質,誰來救救我們可憐的死老百姓!(也許在他們眼中我們全都是「死」老百姓,白老鼠吧!」,哭也哭了,喊也喊了,真的沒有用啦!命在人手上,一切只能心平氣和,任由他們處置!很怨聲載道,很無奈,那又能怎麼樣,我又不是讀醫科或護科的,我幫不上忙!而這位醫生給我的感覺是人間的活菩薩,病人和家屬的救星!

我想,我那一公斤的眼淚不是白流的吧!上天也許有聽到我的呼聲!派來這位有責任的醫生,說實在的,家屬要求的真的不多,只要醫生能多關心一點用點心在病患身上,那就是家屬的福氣,期望在這位醫生細心的照料之下,奶奶能早日康復,早日再開口叫一聲:「我的寶貝孫」!

想知道這位用心的醫師是誰嗎?他就是:林恩源醫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總醫師、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科臨床助教、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教師

專長主治項目:腦部(腦血管疾病)、脊椎(椎間盤突出症、骨刺、脊髓脊椎腫瘤)及週邊神經疾病等手術


林恩源醫師的高超手術技巧,妙手讓病患恢復容顏

轉貼自清流整形醫學網,連結為:http://www.plasty.com.tw/news.php?id=39

車禍後變成納美人

納美人(Navi)是電影阿凡達裡所想像住在潘朵拉(Pandora)星球上的原住民。納美人初看很醜,但大部份的觀眾在看完電影後基於對他們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和溫馴和平個性的認同,也就不覺得納美人醜了。

不過站在整形醫師的立場,納美人的確不符合人類美學的標準。撇開納美人像狼一樣的耳朵和藍色的皮膚不談,他們的眼距很寬,這在人類的醫學上有個名詞:telecanthus。那麼眼距應該怎樣才算正常呢?古人形容美女的臉形比例是「三停五眼」,其中五眼是指眼睛高度的臉寬等於五隻眼睛;而眼睛間的距離就正好是一隻眼睛長。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納美人,也就難怪我們初見他們時覺得不漂亮了。

話說小雅(化名)是位高中少女,在某次機車意外中撞到臉部造成左側顴骨及上頷骨和鼻子骨折移位。小雅手術後住了將近十天出院,但是出院後不久她就發現自己的左眼變形了,本來又大又清亮的杏仁眼縮到外側成了偏心的橢圓,兩眼的間距就好像是電影阿凡達劇照中的女主角Neytiri變得很寬。她著急著回去找手術的醫師,那位醫師幫她再做了一些檢查後告訴她這是內側眼睛的懸韌帶斷裂造成的,於是又幫她動了第二次手術。這次手術雖然一開始有幫她把眼睛的位置弄正但是卻在鼻子正中央留下一個H型的疤痕,更糟的是術後不到一個月左眼慢慢向外側縮回去又變回納美人的樣子了。

二年後小雅的媽媽帶著她到醫院找我,這時的小雅已是個大學的新鮮人了,她臉上掛著禮貌性的淺淺微笑坐著讓媽媽講訴她的病情。我聽完後告訴她們小雅的情況需要做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檢查,並請她們去拷貝前一家醫院的手術記錄俾使我通盤了解她現在的狀況。媽媽在問診結束小雅步出診間後又回頭悄悄跟我說了二句,她說小雅自從眼睛變形後就鬰鬰寡歡,大一很多聯誼她從不參加,出門時除了去學校外一定帶著深色墨鏡,凡此種種令她很擔心。小雅媽的這段短短補充令我感到有些壓力,手術的成敗不只是美醜的問題而牽涉了小雅心靈的傷能否癒合走出灰暗的人生。根據整形外科最權威的雜誌 Plastic & Reconstructive Surgery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Appearance Is a Function of the Face"指出臉部外觀本身就是具有功能性的(functional),外觀的重要性僅次於呼吸、視力、說話、吃東西這四項功能,甚至有1/7左右的人願意冒生命危險來進行臉部整形。而國內的身心障礙保障法中也將顏面傷殘列為身心障礙的一種。其實不必太多研究或理論,光以同理心想就知道正常外表的重要性,因此要小雅能恢復一個大學新鮮人應有的快樂活潑必需先讓她的眼睛恢復昔日外觀。

這項手術其實比一般人想像難一些,為了不在小雅的臉上留下新的疤痕,手術的切口要藏在頭髮內。我請了神經外科的林恩源醫師幫忙,他幫我劃開傷口剝離至患部,並且拿下一小片頭骨讓我用來補眼眶內的缺損。總共花了他三小時的時間,而當我想幫他申請健保費時卻發現沒有任何健保碼可以申報!非醫師的人可能不曉得申請健保費是什麼意思?就是醫師要告訴健保局我幫病人做了什麼術式,然後健保局根據申報的術式給醫院錢。然而這些術式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健保局有一項項的條列,例如闌尾炎割除多少錢;心臟接血管多少錢等等,若是條列上沒有的項目怎麼辦?抱歉,那就無法申報只能做白工。所以林醫師幫了我三小時卻無法獲得他應有的酬勞,雖然他揮揮手說沒有關係但是我還蠻耿耿於懷的。

之後我接手又花了三個小時才完成手術。術後心急等待地不只是病人,醫師也很希望了解最後的結果如何?每次手術就好像一場考試,手術後只是交卷而已,要再等拆線消腫到自然為止才能看到考試的結果,這通常要等上一個月。再次看到小雅和她媽媽已是出院後三個星期了,小雅帶了頂針織毛帽沒有帶眼鏡,臉上不再是淺淺的禮貌性微笑而是充滿歡娛的笑容,令我想起有首民歌唱道:年紀輕輕不該輕嘆息快樂年齡不好輕哭泣 拋開憂鬱忘掉那不如意...,小雅應該從此之後會有美麗地年輕時光。